星期六起了個一大早,準備趕火車北上,北上為何事呢? 這天是
社區精神康復之會所模式實務交流研討會的舉辦日期,由於我們實驗室主要是在研究精障者輔具的走向,加上主講人之一的王增勇教授是張耀仁老師的好朋友兼合作夥伴,我們Lab想當然爾是全力支持。
舉辦的地點選在台北市青年育樂中心,當天的會場挺特別的,一桌一桌的有點像是餐會,這樣的感覺比較特別,破除研討會給人較為制式的印象,參加的人員來自四面八方,有政府單位如社會局等,有醫療機構人員以及各類學術界人士,當天也有精神障礙者的實際參與,更有兩家台灣的會所 - 伊甸活泉之家以及慈芳關懷中心一同舉辦這次的交流研討會,
會所的模式以及歷史就是當天一個很重要的主題,會所是一種有別於以醫生為主的醫療體系之外的另類復健模式,他的用意在於克服精神障礙者重新回歸社會的的阻礙,精神者在現實的社會中因為長期的錯誤觀念以及教育,令精神障礙者被視為社會身心障礙者中的異類,會所的其中一個用意就在於破除這種錯誤的觀念,有別於其他的復健機構,會所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是他們
相信精障者的潛能,不因為精神疾病而否決會員(在會所裡不稱精障者)的基本權力,如選擇、決定等人類或得自由後所應擁有的自主性權力,我想這是一個很棒的觀念,這天也有很多的會員分享他們的自身經歷,每個會員都會所保著感激之心,甚至把會所當成他們的家似的,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個正向的人所該擁有的自信、開朗、喜悅,有別於一般精障者給人的悶悶不樂,陰沈的印象,在會所的會員所展現出來的是很令人期待以及高興的,會所也提供過渡性就業,幫助會員重新踏入社會或者走入人群,身心障礙者在社會找尋工作是很不容易的,而精障者更是這群中更不容易的,而會所利用,群體力量,努力說服政界、商界的朋友,給與一些工作機會,讓會員有著一份工作,這對會員來說是很重要的,就如當天的其中一位會員分享到,工作讓他找回被需要的感覺以及一份成就感,幫助建立起他們失散已久的自信心。
當日也有遠從澳洲來的"先驅",他們分享著自己的經歷,會所在國外發展有一段時間了,台灣才剛起步不算久,關懷的心是不分國界,既使當天澳洲的伙伴並不懂國語,台灣的伙伴英文並不好,大家還是藉著翻譯一字一句的表達自己的經驗做交流,只要每個人有心,語言並不是什麼很大的障礙,為了同一個目標一同努力一起進步,這就是團體最樂於見到的。
身心障礙者由於先天或是後天的因素導致身體的殘缺,在社會上本來就備受異樣的眼光看待,造成許多的身障者的心理不平衡,若社會上如會所的機構能夠多一點,幫助會員重新建立起身為人的自信以及尊嚴,不光是精障者,對身心障礙者都會有很好的幫助。